清空大脑-我们需要休息,需要创造

  “你不是休假去了吗?怎么回来脸色还这么差。”

  “唉,别提了。我这哪是休假啊,简直是找罪受。一路不断要计划行程,想多玩些地方,一到晚上工作上的那些烦心事还总往脑子跑,弄得我觉也没睡好,真是比上班还累。”

  我们的假期明显比早些年增加了很多,那么,我们的休息时间是否也变多了?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着“脑力劳动”,而这头脑的运转往往不受上班时间的限制。思想在活动、欲望在活动、记忆在活动……甚至睡觉都在做梦,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思考,总是处于烦恼和焦虑之中,在为明天准备着什么。我们休假,却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除非,大脑能停止运作。

  复杂生活的简单愿望

  我们需要空间,需要空气,需要休息。这不仅是身体的需要,也是我们心理的需要。现代社会,这种需要变得比以往更迫切,因为今天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比以往更多。

  我们可以不断达到更高的工作目标,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大早送孩子去学校,到公司马上开始见各种不同的人谈不同的事,同时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下了班急急忙忙地赶在那些嘈杂的购物中心关门之前买到生活所需用品,手机还不断有人找来……这些我们都能做到,我们也的确在做。结果呢?我们的神经就像绳子越绷越紧,逐渐蚕食掉休息、思考和养精蓄锐的时间,我们感觉到持续的压力。

  事实上,压力存在于让我们感到压抑或局促的任何事物中:排得满满的时间表,一大堆的选择,在短时间内提高产量销量的任务,等等。压力一旦过度,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精神,也会损害我们的身体。

  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说的是有人去向禅师索求解脱的法门。禅师只说: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也就是说该摄取能量时摄取,该休息时休息。这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显得非常难得。尤其是睡眠,也就是身体与大脑的休息。

  我们一直在为生命做加法,直到生活被填得密不透风。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为生命做减法。让大脑阶段性归零,好好地休息,之后再出发。

  利用头脑,而不要被头脑所奴役

  我们都领略过大脑的力量。生产力不断提高,GDP不断增长,不只依赖于科技进步,更依赖于人类大脑不断运转。大脑帮助我们思考、判断、计划,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生活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改变。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大脑的生活。甚至会觉得,头脑就是我们本身,如果头脑消失,自我消失,我们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这正是危险所在。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由于认同思维,它会使人们进行强迫性思考,让我们不能停止思考——这是一个可怕的烦恼,几乎每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痛苦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这种状况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大脑不断运转,直到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自己,包括许多产生负面能量的垃圾,以至于里面没有了空间。

  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们费尽脑汁,非得“想”个明白,却怎么也做不到。而且,大脑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总是清醒、机敏,不仅会处理各种问题,也会制造很多情绪问题。埃克哈特·托利认为,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导致人们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所有的灵性导师都告诉我们:即使思维消失,我们仍然存在;而且,当思维不在时,在没有思维遮蔽的宁静之中,我们反而更纯粹地存在。

  我们对于创造、智慧的渴望带来压力的不只是过快的节奏和满满的时间表,还有令人感觉闭塞的程式化的生活。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没有压力和烦恼,也没有挑战,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帖,没有磕碰,没有不平……总而言之,非常完美。但是,即使是拥有这一切的人,也会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的无聊枯燥和墨守成规,也会梦想着能换换空气,在自己日常的脑力劳动中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扫除。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发掘自己的潜力。阿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类最高需求就是实现自我。

  这种创新、智慧从何而来?往往发生在空寂和天真的头脑中。阿基米德在泡澡时悟出了浮力原理,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被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则自称“一无所知”。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能够说的都不是真理。因为人说出来的真理只是自己所认识的世界,一定带有主观,不可能是真正的客观世界。就像我们使用计算器,每次做新的计算都要先归零,否则带着以前的结果,计算结果不可能正确。除非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这颗赤子之心,但是人要生存必须适应社会,于是我们从小学习文字、语言和观念,被教导如何遵守规范,如何思考、计算和判断……渐渐就丧失与自己本性的接触,变成了“社会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常道”,老子说须“复命曰常”,也就是要清零、清空大脑。只有把以前习得的规则、束缚暂时清空,我们才能回到那个本真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关于减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忘我”。生命教练阮习说:“当你的注意力专注在自己之外的另一个主体上时,就是忘我的状态,就是静心。你也可以专注于看着自己的思想,看着那些念头来来去去。”

  暂时清空大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林姗最爱和猫咪玩耍:“每当我把纸团扔向它,各种烦恼立刻烟消云散。看着它优雅地跑跑跳跳能让我满心陶醉。”杂志编辑应馨最爱坐在公交车上浮想联翩,任由思绪蔓延,很多灵感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则喜欢看着天空发呆,尤其是有清风闲云的日子,不管身处多么嘈杂的街区,抬头看着那些不断变幻、形态莫测的云彩,所有烦恼似乎都随着云彩一起慢慢变化了,消失了。对陆宁来说,逃离熟悉的城市去旅行是最佳途径,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她就像换了一个大脑,像个孩子一样去发现。不过,有时在几千公里之外,我们看到的还是同样的生活、同样的轨迹和同样的束缚。换个角度看世界,我们寻找的“别处”可能就在身边。

  我们的内心都有这样一片绿洲,不需要做特别的努力就能忘记一切烦恼,那里可能什么也没有,却让我们感觉满足,仿佛什么都有了。它的存在,有益于我们内心的构建,有益于我们的自由,帮助我们重获能量,智慧也悄然而生。你会给它时间吗?

  ■ 我的方法是散步  杨灵,35岁,人事经理

  每天晚饭后,我要散步半小时,不想工作,只是专心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比如这棵树开始长嫩叶了,那个垃圾堆清理过了,那对男女应该在闹矛盾吧,等等。看着这些,觉得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页,会感到很满足。我喜欢这些平实生活中的一切,它们让我明白现在是很珍贵的,于是心态就会变得很平和,不会把遇到的任何困难都看得太严重。

  ■ 我的方法是撕纸  张惠,26岁,外企白领

  觉得压力太大、太辛苦,或者是遇到难题无法承受时,我就喜欢拿纸来撕。好像潜意识里把它们当成敌人一样,撕完我就开心了。

  ■ 我的方法是搏击操  高露,31岁,外企高管

  每当我觉得脑袋快要涨了,很累很烦的时候我就去健身房练搏击。有音乐配合的搏击很自由,它瞬间的爆发力也让我着迷,当我面向镜子挥拳的时候,所有困扰我的烦恼都好像在这些动作里烟消云散了。练完之后,全身都很放松,精力充沛。

  ■ 我的方法是走进大自然  费尔南德,43岁,法国动物登记专家

  走进大自然,我的状态就像猎人:所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去听而不在意听到什么,去看而不注重看到什么。于是,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更加本质的世界。在那里,此时此刻最为重要。我忘记了烦恼和各种顽固的念头。我感到幸福,这就是全部。我把时间据为己有:在伟大的时间和总是不断变化的自然面前,我明白幸福就在眼前。(采访:Sylvain Michelet)

  ■ 我的方法是钓鱼
  Francine Leca,外科医生

  我站在溪流旁,随时准备攫取我的猎物。必须要非常专注,选择好的诱饵,把它投向恰当的地方,当鱼咬钩时要马上做出反应。我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时我忘掉了其他的一切。

  ■ 我的方法是唱歌
  李西萌,27岁,外企白领

  觉得脑子被塞满的时候,我就去唱歌,一个人,或者和最好的朋友——就是那种你可以肆无忌惮不用顾忌形象的朋友,然后挑必须放开了嗓门才能吼得出来的歌,唱得那叫撕心裂肺,然后自己唱瘫下来的时候,人就轻松了。

  ■ 我的方法是唱歌  李西萌,27岁,外企白领

  觉得脑子被塞满的时候,我就去唱歌,一个人,或者和最好的朋友——就是那种你可以肆无忌惮不用顾忌形象的朋友,然后挑必须放开了嗓门才能吼得出来的歌,唱得那叫撕心裂肺,然后自己唱瘫下来的时候,人就轻松了。

  ■ 我的方法是去海边  张欣,29岁,销售

  觉得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去海边游泳,将自己扔进水里让我觉得莫名地安心。浮在海面,看着蔚蓝蔚蓝的天空,脑子里是空的,除了享受,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来骚扰我。天冷的时候,就在沙滩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听潮水起落。海就是这样神奇的一个地方,无论任何时候到她的身边,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这些感动足够你去抵抗生活的现实。

  (采访:TiTi/Sylvain Michelet)

  《空杯》

  作者:张宗子
  新星出版社 2007-10
  定价:23.50元

  这是一本散文集。关于何为“空杯”,作者说到:注满前的杯子空虚无物,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一头连着往事的回味,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空杯是一个姿态,一个张开双臂、准备承受的姿态。空杯是挥手告别,是尚未开始的拥抱。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