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句客套话,大意是自己的知识老化了云云。真正的知识是不会老化的,比如爱与宽容,只要你掌握了,你活多久就保鲜多久。就算许多人所指的知识仅仅是资讯,那确实是在天天更新,不过这种“过时”是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之一,花点时间重新灌入就行了,就像要吃饭补充能量一样,不必慎重地说。
不过真有太多的人活在知识上的僵硬状态——既没有真正的知识,对当下的资讯也不感兴趣。仿佛保质期已过的速食品——这当然不是人生的目的,现在许多国家在提所谓的国民“终身学习”能力,那是深知国家的价值建立在个人价值之上。拥有大脑的国民,他/她的经验值、判断力、柔韧性、包容度都在增长,再不停地吸纳新知识,这种人就是钻石,时间流逝只不过在提升其价格。
一亿袋泡面可能换不来一粒有历史的钻石。我们的教育就是更喜欢把可能的钻石变成泡面。教育建立在对人的本能及心理毫无知识的基础上。
侄女阿柠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部重点班。发现她每日的作业至少得做到半夜12点多,家远的同学甚至要到一两点才能完成。有次课上,她本意想揉揉眼睛,结果头一有轻微的支撑就睡着了……而据说,全市所有的重点高中都是这样的,榨取孩子的每滴时间,成为我们教育不变的核心。而她那位从全国选聘录取的班主任,告诉学生上卫生间时,得占第一位,这样就可以省下时间读书。学生问:“怎么可能次次第一呢?”老师说:“你们得挤呀!”——你看,为了读书,公德都可以牺牲,更不用说个人的感受了。
我不怀疑这种做法在应试教育上的奇效,孩子们身体似乎也能扛得住3年的重压。但是他们原本就不强大的心理可能会迅速崩溃,以至于以后再无建设的可能。阿柠的一位朋友上了另一所重点中学,寄宿。有天家里让她回家吃饭,放松一下,可是回到家里的孩子一想到其他同学全在读书,自己却浪费了一个晚上,在负罪感的压迫下,忽然情绪崩溃,哭喊着冲到书店买了本教学参考书才平静下来。
这样很好理解为什么在不需要考试之后,多数人不读书了,终身学习就更没影了,最后一次考试就是我们的保持期。近来科学家发现原本认为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白日梦”对人的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养成其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惜我们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连尿尿的时间都不给你,还能让你走神?也许庞大的应试教育体系难以撼动,但我们作为个人,或是学生,或是学生的家长,在价值排序中一定要明确,充分的休息、必要的走神,是我们心灵存活的必要条件,不可让渡——即使别人用大学录取通知书或高薪来换,都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