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有理性

  前不久有幸在一场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大学副教授的发言,才发现许多传言是真的。发言倒没什么奇谈怪论,而是乏味之极地侮辱公众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国长久以来很流行,所以人人都会。连错误都不必原创——以学术作为混饭吃的职业,在我们这儿可真容易。

  副教授的发言不外乎是公众素质低,什么好东西扔给他们都会浪费,更不能指望公众能够理性选择,他们对高妙一点的东西不会有兴趣,他们不过喜欢房子,喜欢娱乐新闻而已。这些话的新证据就是举出公众喜欢房子及娱乐新闻作为例证。

  不过,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公众不喜欢房子和娱乐新闻,那个国家一定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有可能根本没有私产及娱乐。许多所谓精英酷爱声称公众素质不高。更糟糕的是,有些精英连论证公众素质不高都推演不圆满,能力差到扯不出个比较完美的蛋了。

  这次发现甲型H1N1病毒时,刚开始它听起来很可怕——像感冒一样快速传染的这种病毒暴发,竟然会死人?!相比较2003年的SARS,威力显得更为惊人。

  2003年,服务业一片惨淡,人人害怕出门,时不时起身洗个手,到处打听小道消息——现在但说无妨,那时候人们得到点真实的消息还真不容易。将消息藏起来,我倒不认为决策者的动机一定坏,反而可能是好的,他的逻辑就像那个副教授说的一样,以为公众一旦得知有传染病,肯定天下大乱,于是疫情真相就变成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就是恶魔的天下,自然是得死死捂住。

  SARS的消息后来大家还是知道了——小道是最快的道路,病毒也不会因为秘密就停止传播——

  一些官员为此下台。6年后,甲型H1N1的消息发布就及时透明得多,有些消息甚至不让人开心,比如有若干与患者同一航班、同一车厢的人尚未找到——社会有混乱吗?没有吧,平静得很,人们照样外出聚会,与朋友交流最新的疫情资讯。中国公众在充足资讯的情况下,更能选择理性的行为——所以原来盛行的观点,断言中国公众只要一听到真相,就会非理性,似乎他们只配生活在资讯稀薄的真空当中,现在看来,这是最有害的谎言。

  其实根本用不着动用两次疫情来告诉我们这个常识,只要简单推理一下就行了:如果理性选择是我所珍爱的好东西,我又是个正常人,那么所有正常人都会喜欢这个好西,不必担心公众不爱它。如果公众的选择无害他人,但不同于自己,那么,只是生活方式、生活重心的不同,并无人品价值的差距——比如公众喜欢房子与娱乐,大学教授喜欢钻研学问——这两者都正常,否认另一方的才是非理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