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色的欲望背后……

  “穿白色,他们追逐完美的个性”

  容哲,服饰色彩搭配顾问,涉足视觉陈列、消费心理研究

  白色具有浓浓的诗意,就像雪的意境——空旷、超然、甚或是奇异。皮肤白皙、眉眼分明的人适宜穿着纯白色时装,恰好表达了这样的气质。而白色服装不易于打理的特点,又恰恰成就了它的尊贵气质——在西方服饰文化中,白色象征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因为只有雇得起佣人才能将衣服收拾得干净、体面。

  喜爱白色的人着装风格利落干净,他们自我意识强,表现很自信。与此同时,他们也追逐完美的个性。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白色是个不耐脏的颜色,所以不常穿白色,但人们如果喜欢乃至热爱一样事物,就会排除干扰去追求它。喜爱穿白色服装正是一样的道理,既然喜欢就要克服懒惰,常换常新。

对白色的欲望背后-1-1-喜爱白色的人着装风格...

  一个人的毅力与执着从对白色的忠诚度中显现出来。就如夏日里,看到身穿白色衬衫或T恤的男子自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清凉、性感。这其中可能还带有一分欣赏。因为很多人面对白色时心存顾虑,并非不喜欢,却很可能因为意志力不足而难以承担它的完美。

  Coco Chanel说“白色永远不死”,其实不只是白色,从着装角度来看,没有哪种色彩会让人穿腻味,恰恰是服装款式成为人们追逐时尚时最容易被抛弃的元素。所以,如果选择一种着装色彩,就要考虑如何从款式、面料和细节处打破色彩的单一性。2011年春夏时装T台再次刮起白色风潮。当设计师将目光对准白色时,正好也是人们学习如何巧妙选择和搭配白色服装的好时机。

  “使用白色,只需消耗很少的资源”

  王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

  2001年左右我设计白色空间的时候,作品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当时,就连苹果电脑也并非白色,城市中出现白色建筑的时候,人们觉得它很奇怪。今天,白色却已经成为大家表达个性的一种色彩媒介,我弄不明白这种变化的原因,但能够确信的是:我认为这其中不存在所谓的流行。白色一直以来都能让人的视觉感到轻松与愉悦,对城市而言,它也是一种很放松的色彩。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城市中的白色空间调和了拥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城市色彩。当我们接触了太多花花哨、繁复的事物之后,自然而然想要体验单纯与干净的视觉环境。白色恰好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可以说,白色反映并尊重人的本性。它作为一种背景色存在于生活之中,会让人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趋于平和,促使人学会冷静并思考。比如对于儿童来说,真的就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更容易让他们快乐吗?不见得,儿童的内心世界远非成人所揣测的那样,强烈的色彩反倒刺激他们脆弱的心灵。

对白色的欲望背后-2-1-对城市而言,白色是一...

  置身于白色空间内部,人们可以天马行空般地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居室风格。对我而言,使用白色只需消耗很少的资源,但空间美感并不会减弱。这种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不恰好应和了当下倡导环保低碳生活的思潮吗?

  其实,在白色的映衬下,很多事物都会产生美感。四季的变化投射到白色建筑上,无论是阳光、雨水还是周围树木的婆娑姿态都将在建筑上留下痕迹,丰富我们的视觉感受并激发想象力。那些脏乱差的环境里矗立一座白色建筑,我想它会让内心感受到纯净,并能弥补环境的不足,使其也变得美妙。大雪过后,一片白雪皑皑,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有意境。

  “肌肤美白,仍是主流审美形式”

  臧芬远,ITEC国际执照芳香疗法&美容疗法师、Floremedie专业芳疗品牌创办人

  中国文化中,白皙的肤色一直被认为是身份高贵与品质纯洁的象征。在古代,不用参与体力劳动的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常年待在室内,不晒太阳,自然越养越白。温柔、含蓄、细腻、端庄、善良、贞洁……这些浓郁的女性品质常常和白色联结在一起,代表了理想的女性形象。

  我们的审美偏好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偏好,男性也会下意识地用肤色衡量异性是否符合这些期望。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取向。于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生活中很多人仅仅只是追求脸部的光洁白皙,至于身体的美白,其实并没有如此受关注。

对白色的欲望背后-0-青睐白色,内心出于怎样...

  从亚洲女性的面部特征来说,皮肤白嫩,也更能反衬并凸显不够立体的五官。所以即使今天社会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女性对于白皙皮肤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懈怠。看看我们身边的护肤品市场,美白产品在亚洲一如既往地备受欢迎。今天,大家借独特的风格彰显自我,这通常是在着装、发型上求新求变。肤色上,大家依然追求白净、清透,即便有万般妆容,无瑕肌肤仍是最好的底色。

  其实,皮肤白皙是遗传所致,所以对肤色比较黑的人来说,渴望变白就是一个较高的期待,很多人为此不惜伤害皮肤也未必如己所愿。我个人觉得让皮肤看上去有光泽、红润是比较切实际的做法,它们同样透露着本色与健康。

  “白色餐具,正在经受“保守”的考验”

  欧阳应霁,香港理工学院设计系荣誉学士、哲学硕士,对生活家居设计充满热爱

  当某样事物被多数人接受后,会得到很多赞美,并被过度强调。它的刺激与新奇也会随之消亡,沦为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比如白色餐具,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其实,在二三十年前,我也青睐于选择白色餐具。因为白色餐具给人以清洁、安全与平和的感觉。但渐渐地,它也会被认为沉闷、缺乏创意。这和人的阅历跟心境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刚出道的二三十岁的厨师而言,白色是一个有安全感且常被使用的色彩。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白色将不再是最能表达自我的色彩,他会选择色彩与造型更丰富的餐具以配合自己的技艺、心境。如果说,白色骨瓷餐具代表了某种格调,比如优雅,当讲究就餐的地域性与氛围时,它便不一定是最好的载体。所以,我自己现在也更多地尝试有挑战性的餐具,来表达独特的饮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越来越否定一种认识——白色餐具能更好地衬托食物的形与色。其实很多深色餐具可以把彩色食物衬托得更有层次感。

  进入设计领域,我觉得从白色的使用情况看,很容易区分高手。对于有些设计师,白色可能是一种象征回归的色彩,当内心归于平静或是对白色产生了近乎偏执的喜好,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它,而且在冷暖关系、空间关系中都会频繁使用。透过作品,我们能领悟出作者的心路历程。我对这种出于个人喜好地使用白色并无异议,但如果盲目跟风,那作品必定会让人感到缺乏灵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