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感-中国式“负罪感”

  朱建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著作《心灵的年轮》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善之路。

  心理月刊: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负罪感有什么独特性?

  朱建军: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中国人的负罪感与西方人完全不同: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是耻感文化。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西方人大多信仰上帝,因为人有天生的不完美,独自面对上帝时就会有负罪感,西方人称之为原罪。中国人的耻感是一种“独特的负罪”,主要是受儒家文化长期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儒家文化提倡在现实生活中体现超越性,强调以家族中的互相制约来提高人的道德。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基本伦理,只是在具体实行上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负罪感还不仅“耻感”这一层。儒家也很强调“内省”、“慎独”,是一种面对自己良知的、深沉的、自我约束的“负罪感”。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学就很强调这一点。但是,这还不是民间的主流文化。......当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便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基督教的罪感。佛教也有无所不知的神,强调“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欺暗室”,哪怕没有人知道的时候,做一件不对的事情同样会有负罪感。

  负罪感与文化如此相关,是否越文明就越有负罪感?

  文明和负罪感就像“打包出售”,有文明就会有负罪感。没有文明的地方、原始的民族负罪感会比较弱;文明越进步,负罪感就越多。但,这不是绝对成正比的。负罪感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是它就像汽车上的刹车一样,对人类的行为有约束力。如果根本没有负罪感、没有约束力,那会是很可怕的事情。

  据你观察,现在的中国人负罪感的情况如何?

  对于中国此时此刻的现状,我是悲观的。既没有“慎独”,也不太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约束带来的耻辱感,反而有很多中国人习惯用一种“罪感控制”,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感觉负疚来控制对方,拿负罪感去约束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年前很有名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女主角刘慧芳。大家本能地同情刘慧芳,但是只看到她身上善良、可怜的一面,没有看到她有一种推卸责任的习惯。

  当代中国人的负罪感或许是最弱的时期,这是文化倒退的表现。但是,我相信这只是一个阶段的现象,一定会慢慢恢复过来。

  对于个人来讲,负罪感到什么程度是“正合适,刚刚好”?

  是人就一定会犯错、会有不足。当一个人试图把自己、把环境变得完美无缺,认为一点错误都不能有的时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当然,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放纵自己。人不能走两个极端,应该在放纵和严苛之间取得平衡,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中庸”。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