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一下你的疲劳

  疲劳很普遍,但似乎不那么受欢迎。我们或是忍着或是与之斗争,却没有倾听它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针灸专家莫里斯特朗·丹-康提出的观点是:对疲劳的漠视是由我们的负罪感造成的,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感觉疲劳就相当于坦白自己的软弱。那么确实如此吗?

  莫里斯特朗·丹-康:针灸医师,《睡出健康》(Bien dormir pour guérir)一书的作者。他借助针刺位于颅顶的百会穴的方法来治疗疲劳和一些身心方面的疾病,已经有25年了。

  《心理月刊》:疲劳感可能是最常见的烦恼了—不管是神经疲劳还是身体疲劳。您如何评价这种症状?

  莫里斯特朗·丹-康:疲劳的感觉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有多少疲劳的人就有多少种疲劳。心理疲劳的特征表现为感到对事情无能为力,气馁;体力疲劳则是干完活之后的劳累感觉。但是还存在一类疲劳是由病痛造成的,这种疲劳当然必须要通过诊治来消除它。我们习惯将疲劳分为身体疲劳和神经疲劳。实际上,人们所遭受的疲劳中,绝大部分是脑疲劳,也就是全身综合性疲劳。这种疲劳是身、心、智,甚至是性方面的疲劳,疲劳程度视触及的每个人的脆弱部位不同而定。

  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这种疲劳形式?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型、消费型和行为表现型的社会中,这就意味着我们从一降生就被规定要成为—或者至少看上去是—勤奋和奋斗型的人。这样一来,我们为了得到承认并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考虑和关注自己的健康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必须多产出,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淘汰。

  我们没有权利休息,也没有权利喊累。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修改了我们原有的程序—而那是自然界花费了几百万年为所有物种设计出来的,令其都要遵循的一种内在的平衡程序—并在强加一些与幸福意愿相反的标准和观念的同时将我们重新格式化了。我确信这两种强制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一种是自然界的,另一种是现今文化的—是我们生活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表现为内心巨大的压力,进而引起我们机体的不良反应。

  长期疲劳是否会导致躯体出现机能障碍?

  不只是我在考虑这个问题,神经系统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课题的学科。控制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大脑需要神经平衡,以出色完成其“中央处理器”的任务。如果休息不够充分,平衡就会因机体处于“过热状态”而遭到破坏。超负荷工作,而不做相应的休息,机体就处于这种失衡状态中。大脑运转愈发困难,从而造成紊乱,会表现为其他器官的机能障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躯体化”,即精神紊乱或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症状。

  那么,怎样能有效击败疲劳呢?

  没有人喜欢疲劳,人人都想摆脱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与之斗争的方法有好有坏。坏方法就是对疲劳置之不理、拒绝承认或是压制它。于是,我们继续汲取身体的能量储备,不惜任何代价地向前冲;或者服用一些类似于“强心剂”可以让疲劳症状暂时消失但治标不治本的药物。

  要有效对付疲劳,必须老老实实承认它!这就意味着承认我们需要休息,而且刻不容缓。就像我们饿了渴了要吃饭喝水一样。疲劳传递了一种重要的生理信号,当我们收到该信号时应给予回应。实际上就是最好根据生理需要来休息:睡个午觉、晚起点儿、一天当中休息几次,等等。一旦我们感到身体运转速度下降,就应当给予我们身体机能所需要的休息了。

  进而,我们也应该敢于修正观念,哪怕是损害了人们赋予自身的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形象。我们都需要用时间来恢复体力,这既不说明你软弱,也不说明你懒惰。休息,是对自己的关爱,它不是时间的损失,也不是时间的浪费。如此说来,在美国或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里,午睡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小憩片刻,我们精力更充沛!

  孩子们也会时常喊累,该怎样应对?

  对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疲劳,必须重视起来,因为疲劳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症状。我的一些病人对于小孩子也会喊累而感到惊讶。但只要留意一下他们一天的日程安排,就能明白疲劳来自他们的生活方式。孩子需要一段充足的睡眠,一些适当的身体运动以及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别把它排得像个领导干部似的!孩子觉得要闲呆着,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家长就不要去指责他/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另外,我还察觉到,过度操劳或疲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是非常好动且易于激动的,跟他们一样累。

  您是一位睡眠捍卫者。您认为,睡得不好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吗?

  要理解什么是“睡得不好”,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睡得好”。高质量的睡眠,首先是睡醒时感觉很舒服,也就是自然醒来,有种“新生”的感觉。怎么也睡不醒,就像怎么都睡不着一样,肯定是没睡好的表现,会导致长期疲劳感。

  我现在从事的针灸工作主要就是在百会穴这个穴位上针刺来治疗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既是疲劳的成因,也是结果。现如今,再也没有比学会在与疲劳斗智斗勇中生活更重要的事了。要使我们身体、心理及情感都得到安逸,是要付出努力的。

  休息的艺术

  “休息的姿势是坐是卧,时间是短是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已经发出抗议、可我们还不乐意让它歇会儿的大脑得以休息。”《充满活力的奥秘》一书的作者尼科尔·格拉通(Nicole Gratton)分析说。

  ■ 为什么要休息?

  午睡是一种生理需要。大脑运转起来像肌肉一样:每天根据我们称之为“次昼夜”的一种自然节律收缩、伸展好几次(次昼夜节律,其频率超过日频率,就是说一天出现两次以上)。闭眼和做十几次的深呼吸,这样简单的动作就足以让大脑放松。

  ■ 怎样休息?

  重要的是让颈部伸展以便给大脑充足供血。将头后部靠在一个低靠背上,然后闭上眼睛呆5分钟;或者抬起胳膊,用双手支撑颈部。这是个扩胸的动作,可以更好地呼吸并拉伸脊柱。我们也可以躺下,最好是仰面躺下,让肌肉得到很好的伸展。

  ■ 什么时间休息?

  理想的时间是在我们发觉体能下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乏力”的时候休息。这种突然间的疲劳感通常是有周期性的,即每隔90120分钟就会发生。

  ■ 在哪里休息?

  在办公室或在家里,但别在床上,因为床会激发身体记忆,产生睡觉的需求,这一觉会比恢复体力的午睡时间(2030分钟)要长很多。

  ■ 百会穴,抗疲劳的穴位

  百会穴是一个极小的点,比大头针的针头大不了多少,位于颅顶一小块凹陷处中央。自1974年起,针灸专家莫里斯特朗·丹-康就开始全心专注于对此穴位的刺激研究。这个穴位很难找准,与它的反穴(致晕穴)仅有几毫米之差,扎错位会适得其反的。“‘百会穴’是颅部几个穴位汇聚之处,它们都是一些让脑部运动重新平衡和协调起来的穴位。”这位针灸专家解释说:“对这个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睡眠障碍,进而可以治疗疲劳和由此产生的身心疾病。”“要想使机体内的能量重新循环起来,使睡眠再次成为体力的恢复剂,根据病人的大概病情,应该进行1020个疗程。”在医师对此穴位进行第一次刺激以后,患者会感到抑制不住地想要睡觉。3个疗程结束后,长期累积的疲劳感好像从全身的汗毛孔里溜掉了。我们可以睡得比以前沉了,醒也容易多了,一天集中精神的时间也加长了。对这个穴位进行针刺的疗法,算得上是目前最前卫的抗疲劳治疗方法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