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爸爸,咱们是有钱人吗?

  和孩子谈钱是庸俗的?犯忌的?不合适的?如果你这样认为,其实是忽略了孩子与金钱的关系。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把钱当作是一个能够带来快乐的工具了。每个家庭中,钱都是必然会涉及的话题。它作为争执的焦点、奖赏或惩罚的手段,已经在给孩子传递着一些观念:“钱是龌龊的”、“钱是靠辛勤劳动挣来的”......而且,孩子已经是银行的“潜在的客户”了,很多商家都在研究如何从孩子身上赚钱。所以,最好是在孩子成人之前,让他逐渐对金钱有概念,理解金钱的价值和作用。

  4~5岁:简单地说说钱的事

  ◆ 钱是通过劳动赚取的

  4岁的康康吵着要吃冰淇淋,但这已经是今天的第3份了。妈妈借口说没钱买了。“去墙里找找吧!”康康说。在他看来,钱是很抽象的东西,去自动提款机里拿就行,而且钱可以让他得到所有他喜欢的东西。

  根据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对北京市40余所小学2000多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有60%的孩子认为父母的钱是从银行来的,有20%的孩子认为钱是印刷厂印制的,仅有20%的孩子认为钱是父母通过劳动赚取的。

  跟孩子解释钱是从哪儿来的和做什么用的,有助于孩子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告诉孩子:“生活当中,有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房子、食物、电;还有一些可以使人开心的事物,比如假期、游戏、糖果。

  所有的东西都有价格,要想得到它们或是使用它们就得花钱。钱不是银行给的,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必须工作才能挣来。如果大人在从事一份令他们高兴的职业,那么他们工作的同时也是在赢取生活。”

  ◆ 我们不应该浪费

  如果你的孩子不肯吃干净盘子里的食物,不要用“直接想想那些可怜的山里小孩”批评孩子,而是直接告诉他食物是不应该被浪费的。同样,告诉孩子为什么你要关掉身后的灯,为什么洗手的时候不把水龙头开到最大。这样,孩子会有意识地模仿你的行为。

  ◆ 这钱不是你的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教育他不要把捡到的或是散放在家里的钱据为己有——这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边界。鼓励孩子寻找失主、归还捡到的钱,就是向孩子灌输钱的道德意义。

  ◆ 是的,贫困是存在的

  在流浪汉面前,孩子瞪大眼睛:“为什么他那么穷?”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也许令你感到为难,但是敷衍了事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为难,并可能因此给孩子留下负面的印象—贫穷是羞耻的。你可以对孩子解释说,这个人很不幸,目前他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慈善组织会来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们,并且政府相关机构正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境况。等他/她长大了,也可以当一名志愿者去帮助穷人。如果孩子的疑惑还没有打消,可以进一步解释说,你们家还没有受到同样状况的威胁,你每天上班正是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7岁:让他有责任感

  ◆ 定期给他零花钱

  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当大孩子对待了。可以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刚开始,与孩子一起商量这钱该怎么花,但是别插手太多。注意,不能因为给了孩子钱,就忽略你教育的责任。“你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糖果”不能代替“不,你一个小时之后就要吃饭了,现在不是吃糖果的时候”。用增加零花钱的方式奖励孩子做家务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孩子擦桌子和收拾房间是应该的。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为他自己劳动,而不是为了报酬。同样,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收回零花钱,这将使孩子在潜意识里将钱和感情挂钩。

  ◆ 妈妈失业了

  如果你财务上遇到困难,孩子也完全能够理解,不用对他们保密。跟孩子说你失业了并且在努力找工作,这样反而会减少孩子的担心。特别是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困境不是他/她的错。

  ◆ 不能偷东西,法律不允许

  我们不能拿我们买不起的东西,法律不允许。越早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规则,孩子就能越快领悟这些规则,以规避将来可能的风险。如果孩子偷了东西,你不要在商店里跟孩子吵,也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羞辱他/她,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解释其行为的后果。比如,售货员要为所丢的东西负责;偷东西是犯错误,要受到惩罚。

  12岁:教他怎样打理钱

  ◆ 从存钱罐到银行卡

  从这个年龄起,管理和储蓄钱的教育就该正式开始了。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孩子春节得到的压岁钱平均在1300元左右。

  以前,大多数压岁钱由家长代为管理,12岁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来打理这些财富了。精明的银行相继推出专门针对孩子的理财套餐,在赚钱的同时,也在教育孩子理解金钱方面的事情。不妨为孩子办一张银行卡,并且引导孩子制订简单的开销计划,建立消费小账本,学会计划用钱。让孩子在养成会管理钱、会花钱、把钱用在该花的地方等好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立意识。

  ◆ 零花钱不能和学习成绩挂钩

  很多家长采取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数额零花钱的原则,那么钱数是既不能和学习成绩挂钩,也不能与孩子做了多少家务活挂钩的。如果因为考试没有达到前几名就扣减给他的零花钱,这是用和别的孩子比较优劣来惩罚孩子的做法。不过,让孩子花自己的钱去买已经丢了4次的圆规是合情合理的,他能够理解。

  16~18岁:伴随他走向自立

  ◆ 固定预算不更改

  孩子仍然依赖家庭,但钱对他们来讲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在这个很多东西都要用金钱来交换的社会里,孩子必须在立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把钱攒起来以待日后实现梦想之间取舍。面对这两种通常很艰难的选择,孩子会去借钱或者重新与你商量零花钱的数目。此时,可以和孩子确定一个固定数目,这个数目是不可更改的,帮助孩子从一开始就做好预算,然后让孩子自己独自应付,可以避免以后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孩子可以由此学习管理积蓄,更重要的是,可由此开始向独立迈进。然而,千万不要用零花钱作为向孩子施压的工具。“要么你接受,要么你别打算从我们这要走一分钱”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孩子对你的态度,就像你对孩子的感情,都是不能用钱衡量的。但是,如果对孩子的所有要求妥协,也会限制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守住你的底线,坚持你的原则。等孩子逐渐成长起来,会越发感激你的良苦用心。

  ◆ 鼓励孩子去做一些零工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支出需求往往超出零花钱的预算。送报纸、做促销......做一些简单的零工可以让他们挣点钱,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和困难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同样重要。打零工,可以让孩子开始进入工作的世界,他们将体会拿到工资时的喜悦。此后,花钱满足自己的同时,他们也能想到付出的辛劳。

  ◆ 偷窃:求助的信号

  偷窃,在青少年的词汇中有多种程度的定义: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盗取、盗窃......其实,他们非常清楚,不管用什么词,偷就是偷。

  他们借助偷来对不平等进行补偿,或者在伙伴之间树立“形象”——我可以轻而易举得到钱,钱不算什么。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把偷窃看成一种求助的信号,这行为背后往往掩藏着孩子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时候,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去偷,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态度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 你的经验供孩子借鉴

  跟孩子讲讲你自己,你的选择、你的遗憾、你的错误、你的成功和为了挣钱你必须付出的努力。这有助于帮孩子对不久的将来需要选择怎样的谋生方式有个大概的认识。

  “穷孩子”也可以很自信

  ■ 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自身没有安全感,就会对孩子有过多的担忧和焦虑,孩子接收到这些信息,也会产生不安全感。如果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不够,会连带看低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容易缺乏自信。因此,父母要先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

  ■ 孩子从小就可以感受到,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现象。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以后,因为要与家庭富裕程度不等的同学一起共同生活,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之下,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大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适当的引导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 相对于富孩子来说,穷孩子的成长更容易受到贫富差距的影响。有些穷孩子因此比较封闭、缺乏自信,还有些穷孩子会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容易偏激—这种不公平的感觉有时会持续多年。不过,也有很多穷孩子积极进取,保持了很平和的心态。都是穷孩子,为何会如此不同?关键在于那些心态好的穷孩子没有把自尊和金钱划等号。

  ■ 当孩子产生关于贫穷的困扰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孩子各有所长,要学会接受差异;不要把金钱当作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对于仍依靠家庭供养的学生来说,知识、精神、人格上的富有更能体现个人能力;现在好好学习,可以培养更好的社会生存的能力,进入社会以后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