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令我讨厌的人,我无法掩饰自己的情感。即便他们没做对不起我的事儿,我就是克制不住地厌恶。”在国企工作的徐晋很想改变自己这种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的心态,领导已经不止一次地挑明他的幼稚。“其实每每回到家中,望着朗朗夜空,天地何其大,何必较劲与执着。但是白天一踏进办公室大门,那个不受控制的‘我’又习惯性地出现了。”
想要改变的徐晋,面对现实很无奈。“3岁看老,性格决定着命运,这就是我,想改变也不可能了。”
像这样的情景,与纠缠自我的那些“心魔”抗争又妥协,每天在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世界里上演——该怎样克服与生俱来的羞涩;总因为抵触他人的批评而妨碍倾听的态度;让人经常失控的焦虑感;形同鸡肋的婚姻却无法推翻重来……让自己新生,让自己蜕变,变得更好,这是所有人想要改变的出发点。
但前路迷茫,荆棘满布。
在《放下爱》一书中,满篇52个案例,写尽了在爱情中执迷、绝望的女人们各形各色的故事,她们却无力放下爱,改变自己。让人痛心的同时,却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治疗师素黑也只能慨叹:“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畅销书作家张德芬新作《活出全新的自己》,从虚拟太空人图特的视角,看芸芸众生无力改变的困境。“坚持一种想法不放,即使这个想法为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却还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千真万确的,不肯改变。你是被惯性和导向所主导的。你可以说你的命运早已经被决定了,被你天生的气质、习性,还有前半生的遭遇绑住了、捆死了!但是,这是弱者的说法!”
改变究竟是在多变的世界里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生命本身要求进步和完善的特性使然?究竟在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中,有哪些是可以真正改变的?改变,真的是可能吗?
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
我们想要改变的欲望不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一闪而过的怪念头。它不但跟痛苦,而且跟一种生命的需要紧密连结。“不能蜕皮的蛇会死”,尼采在《晨曦》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天性里就有转变的欲望,超越最初的条件,不断前行,如花朵般绽放……这是生命运动的一种方式。先哲赫拉克利特不是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7岁做市场推广的果果,两年来就一直处于改变的挣扎中。A型血处女座的她,不仅对自我要求严格,还特不能容忍别人犯错,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工作中总是难以避免地与同事发脾气,而最令她想要改变的是自己在爱情中的态度。
相恋4年的男友选择离去,让她一直不能承认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果果,内心总害怕失去,所以不论男友去哪里她都要跟着,一时间找不到就疯狂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样的控制渐渐地让男友感到疲倦和压力。分手后,果果又交往了几个男友,如此局面又不断再次上演。“我想要改变,希望能更好地驾驭自己,我也有温柔体贴的一面。”因为时至今日,第一段感情的失败,让她备感遗憾。她试着在分手第一年里疯狂地购物,把卡刷爆,以此来证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结果事与愿违。
果果面对我时很真诚地说,因为《心理月刊》让她明白了很多道理,两年间,她从不间断地看,并积极地去实践,已经有所长进了。“现在我一听到人家说我脾气变好了比说我瘦还高兴。”但是往往还会在某个节骨眼上功亏一篑,“这时候朋友、家人的鼓励最重要,他们却总会抓住你的一次失误说:看你,还是改不了这个臭脾气。”而感情上的控制欲,果果唯有借口工作忙去说服自己暂时淡化。
“有时候我们具有的这个或那个特质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法国心理学家阿兰·德鲁姆说道,“有时候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内心的改变对应的是更加自我的过程。”我们所追寻的,是学习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保持那么一点距离。也就是因为如此,改变才如此困难……
“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心理学家?一个就行。但还有一个条件是,灯泡自己真正想被换才行!”这个笑话揭示出一个真理,如同阿兰·德鲁姆所说的:“认识到且承认自己改变的要求还不够。比如有个人说,我太难过了,我想变得更快乐,这并不意味着他想要改变。也许那一刻,他所想的不过是抱怨一下,而且让大家听到而已。”他认为,对改变的渴望是“内心的革命”。它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尽管我们充满了发展自我的渴望,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抵制改变。往往只有“对生命的威胁”,才会让这种抵制败下阵来。
阻碍改变的隐形杀手——
内心的限制
《改变,从心开始》的作者罗伊·马丁纳认为,“我们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而变成了心智的奴隶,而非它的主人,这是我们成长方式的必然结果。为了要活下去,人类生来就有某些特定的模式,非常类似于电脑自动进行着的机械化运作模式。”
“如果我们只留意局限于物质世界的五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而忘了我们是谁,我们就陷入了相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的幻象。因此我们才继续深信限制、痛苦、疾病和苦难都是人生的常态。多数人对自己的伟大潜能毫无觉察,总是继续在生活中制造出相同的制约模式,代代相传的知识促成了这些制约。”
那些制约我们内心的“限制”,形成为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象。在Celine心中,就一直固执地否定个人的能力,不可以主动去选择,不配拥有好生活、亲密的关系以及爱,因为自己都承受不起。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让她无形中犯了许多错误。譬如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她就不懂得去拒绝别人,一旦有男性向自己示好,她从不拒绝,但当对方不断给予了她这分“好”,那种“不配”心又会作祟,让她想要逃离,甚至无意识地去破坏掉自己拥有的幸福与爱。“因为别人对我不好才是对的”,这样的想法束缚Celine很多年。
日后Celine用了十多年时间,不断去抓住成长中所有正向的资源,才渐渐地逐一攻破自己内心的这些限制,虽然她走得跌跌撞撞,却越来越快乐。所以当听到身边总有女友抱怨婚姻的不幸却无力为之时,她很着急,“我的女友都向我抱怨10年了,这期间他们不断争吵,孩子也都出生了,但她依然还站在原处。我连很难转变的自我意象都能改变,她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限制本身让我们总是处于不想要的生活中。面对困境时,有些人还总以为停滞不前就是最大的改变,殊不知韶光年华也在流逝,周遭都在改变,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我们能改变什么
西方有部纪录片——关于改变,说改变是大脑的天性——从大脑发挥自愈力的故事中发现神经可塑性,要改变的是那些顽固的、耗损能量的、破坏我们与自我、他人、自然联结的坏习惯。变,首先要改变观念。
没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是谁,唯一能改变的,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拖垮我们生活的恐惧决裂,学习控制让我们形容呆滞的怯场,重新建立自主独立性……都是改变行为模式的成功,它就是打开内心深处改变大门的钥匙。
刚经历完高考的网友晓翔,一直不敢努力学习,因为害怕自己努力了还是没有取得成绩,被别人耻笑太笨。经过心理辅导后,她找到造成心理阴影的根源,但是晓翔没有即刻改变,直到距离考试还有20多天,她才被迫努力复习,结果模拟考试成绩提高了100多分。“这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做事的态度。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内心里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阻碍。但是改变不是拒绝现在的自己,有时候急于改变反而是对现实的逃避,所以对改变的认识很重要。”
改变,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恰恰是,变成自我……更好的自我。
“我们首先必须解放自我,挣脱由老师、同行,心理认知等灌输给我们的诸多受制信念,借由和身体里的情绪,思想及能量协调一致便可达到自由自在境地,只有到达那种境地,我们才能阻止投射式的现实,而开始得到当下的存在感。”罗伊·马丁纳说道。
改变的过程在于改变你看待世界,看待别人和看待自己的眼光,才能把自己从沮丧中解救出来,投奔快乐。改变,就是学习让天平向另一端倾斜……但并不抛弃让我们痛苦的那一面。
改变的好理由/坏理由
■ 不要为了别人而改变
有些人为了留住自己的伴侣而改变性格,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了。当你坚持按照对方的标准重新定义自我,你表达的,就是对方的需要。这个基础就是错误的。
□ 要为了自己而改变
既然改变与我们自己相关,它就应该是一个个人行为。最棒的是,其他人(伴侣,孩子……)能从我们的改变中获益。
■ 不要为逃避现实而改变
一段变糟糕的爱情故事,让人紧张难过的生活节奏……让人闪出“翻过这一页”的念头。但当我们去逃避时,要面对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我们已经想要逃避的念头。要改变,首先就要面对这些心魔。
□ 要为了直面现实而改变
要改变,首先要准备好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做深度的发掘。这需要经历一场危机。如果说危机是痛苦的,那是因为它迫使我们重新拷问自己的信条,并思量我们心底的阴暗面……然后开始转变。
■ 不要事到临头才改变
例如,分手后,走向之前自己的对立面,或者发展与自己的道德或内心情感相悖的性行为。建立在蒙骗自己的谎言上的这种行为注定不会长久,而且会带来沉重的错位感。
□ 要为了丰富自我而改变
改变也意味着丰富别人,向别人敞开心扉,学着理解他们,体会他们。长远看来,它能够成为一种让自己变得强大的手段,不过,是“利他”的强大,而不是战胜别人。
见证 俞飞鸿: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编辑:曹红蓓 文:蔡双双 摄影:纳雷 化妆:袁浪
企业正在大起步,我完全陷入工作中。写诗写不动了,一写就大而无当。我绝望地看到自己的青春期结束了,而又找不到新的开始。那一年我做了父亲,老人搬来一起住,所有的事情交织在一起,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是一个青年人,还是一个青春不再的人?我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做书的人?我感到枯燥、乏味、人格扭曲,虽然企业很好,但那真是我的黑暗时代。
我焦虑着,挣扎着,日思夜想地把自己往外拔。直到2006年春节前的一晚,失眠,索性起来打开电脑,敲出了一行字,接着又敲出一行字,继而敲出一首诗,接着又一首!泉水又开始冒了!那年我疯狂地写诗,逼着自己一天一首。2007年创作就开始井喷,我的人生和诗歌重新合二为一,建立了新的对应关系。与此同时,我的出版公司也完成了从一个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抛弃了个人英雄主义,开始依靠资本和团队。在生活上,我的作息完全像上班族,写诗、工作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以往动辄啸聚一堂,现在是零应酬,一切动作省简到自闭。
改变是自然的,它一定,而且随时随地在发生。这之外,我认为不能变的东西,它们一直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