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月刊》的女性读者更关注美
代表来自《心理月刊》网站的调查数据:
调查人数544,全部是女性。
受访者年龄22~31岁占70.6%,32~41岁占18.1%,21岁以下占8.3%,42岁以上占3.1%。
代表来自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
调查人数3048,其中女性1585人,在此只呈现女性选项的数据。
受访者年龄22~31岁占48.9%,32~41岁占27.6%,21岁以下占13.1%,42岁以上占10.4%。
篇幅所限,表格中只呈现部分数据。
矛盾!对,是这个词!这就是我们在调查中不断映证的发现。无论是哪个年龄组的女人,无论在哪个城市,女人在谈到美的时候,都传递出自相矛盾的信息。她们在高调而坚定地宣布渴望做自己,认为美出于内心的修养,需要健康、平衡的生活观念的同时,却又对媒体、广告上的完美形象高度认同,她们口中说出的形容词,“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瀑布般顺滑的秀发”“前突后翘”……都是“广告化”的美的通用词汇;她们一边说要有自己独特的美,一边渴望不惜一切代价减肥、美白、瘦脸、保持年轻!
“‘矛盾’是理解女性谈论、看待美的关键词。”法国心理治疗师赛尔日·哈菲兹说,“因为我们从不会独自建设自我,我们总是会受自己和他人的欲望所暗示。而且,比起男人,女人总在做自己和被渴求之间不断摇摆。”美和欲望的关系如此错综复杂,因为我们就是从别人的眼光中开始编织年轻时的形象,从而影响一生的。
榜样在哪里?
母亲的形象,是我们学习、传承美,最具体、切近的榜样。一个延及80后(其实也包括大部分90后)的遗憾是,我们的母亲们,经历过“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的母亲们,在精神教化及物质贫乏的双重抑制下,集体性地错失了对美丽的自在追求和体验。
心理学家金韵蓉认为,缺乏这种传承,意味着当媒体、品牌推出充当榜样的代言人时,要小心,“不要激怒中国女性”,她说,“那些眼睛里有温度的,更易被接纳”。
缺乏美丽榜样的我们,也在缺乏美的环境和氛围里长大。现实与时尚杂志制造的梦想生活间的落差,近年才开始缩小。我们看得多了,越来越敢于尝试,比以前自信很多,但在自信的背后,还有一种脆弱的不安全感,易被冲击。
看一看,在调查中有那么多人说,“自己”是自己审美观形成的最大影响者。而东田化妆学校的校长、造型师唐毅说起最近参与的一档帮女性“变身”的电视节目,赫然发现:“有两种比较极端的人:一种是不打扮、在美的方面是比较自卑的人;还有一种是特爱穿,但是所有的人见到都吓一跳——不懂爱美的方式。”借助于杂志、电视及互联网,我们拥有了与世界同步的时尚视野,也轻易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扮美道具和知识,但我们的审美能力却无法飞速跨过时间和文化的两道门槛。
有意思的变化
在这个各种瘦身法抢占杂志头版、抗衰老标语随处可见的时代,我们进行的一场调查却显示,推崇“最能展现个人特点的美”占到48.7%的比重。中国女性认为美的关键是微笑面对生活的好心态、个人修养(62.5%),而长相、身材(7.8%)、妆扮(11.6%)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自我形象首先受情绪和幸福感的影响。在到处推崇完美女性形象的时代,这个数字显然令人感到惊奇。
更有意思的是,人们的自我接纳度随着年龄增长在增强。自评1~5分的90后(17.2%)最多,而自评9分的90后最少(3.5%)、60后最多(12.5%)。只有70后(3.2%)自评10分。成熟使人的自我接受度提高,对自己外表缺点的关注度和改变外表的意愿会降低。70后的女性表现得最为从容,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
而越欣赏自己的外表的女性对自己越不满。这个现象在年轻人中最突出。她们觉得自己很美,却又想改变身体的某个部分,尝试微整容的意愿变得直接——“决心不那么难,但结果很重要”。在与整容专家陈焕然的交流中,有两类人构成了整容主体,演艺圈已经非常美却想更美的女性以及年轻的90后。
年轻,最广泛的渴望
一个已初露端倪的诉求,是对“年轻”的崇拜。中国仍是一个有尊重老人传统的社会。然而,商业社会的价值观,正从广告、电影和杂志各个领域向大众示范同一个形象:苗条、可人、美丽的女性。即使她不再年轻,也必需拥有年轻的标准:纤瘦、坚定。这样的模版跨越时尚和美容界,随处可见,无第二选择。
在法国,这一现象已变成一种逼迫,一种对现实的否定,“这种单一形象的大规模灌输会影响所有人的自尊,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所有不符合条件的人在象征意义上并不存在,好像她们就不配被注目或被渴望”。
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它意味着,尽管我们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出多种形态的美,但对“年轻”的憧憬正在浸入我们的潜意识,这足以形成自我歧视和困扰。这也在无形中制造着“超级责任”——“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体,医学的进步使改善样貌成为可能。从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形象负责,因此一旦形象不符合标准,就会被认为是自己的错!”
渴望逃离周围环境的压力却不愿脱离主流,是各个年龄层大部分女性的症结所在。凯瑟琳·安普琳是BETC Euro RSCG广告公司的副总裁,她为美容产品广告客户组织消费者测试:“被询问的女性排斥压力,尤其广告带来的压力,但是在测试中,她们非常赞同重回年轻和改变自我的说法。就好像她们从未放弃梦想!”
瘦,并不和优雅有关,并不是为了穿上更好的衣服,而是为了阻止时间的前进。就像美白于中国女性,是让人看上去干净、得体,以至于金韵蓉总结道:“白是必需的。”这些象征意识,也是今天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渴望,“年轻等同于被渴望”,这是所有走向衰老的女人将面临的压力。娇韵诗市场总监玛丽-罗斯·特里贡说。“我们做的研究和调查都不断地在证明:拥有年轻的面容是时下最广泛的追求——言下之意,光滑紧致,细腻透亮。虽然自我接受是在精神层面,但是寿命的延长使看待美的角度开始涉及健康和控制,即对年龄标志的重视。”
美的关键是和谐
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了很多女人的梦想。法国整形专家让-克洛德·哈盖吉说:“如今人们的需求趋向于凸显自己的特色——女性们仍想做自己——但是想剔除在自我接受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物。”微型整容手术(如注射胶原蛋白)数量大幅增长,正是这一意识的反映。“想尽办法在魅力市场上抢占先机”,当然,不再是为了变成另一个人或是一个完美的标准,而是如何最大化地优化自己的“资本”。
但美的关键概念是“和谐”。重要的是拉近外表和内心的距离。那些优雅衰老的女性完美诠释了这种和谐,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当今最大的趋势似乎仍是一种矛盾:彰显自己的独特,同时外表与内心和平相处。而《心理月刊》正在这个十字路口提供不同的美丽方式。正是通过意识的不断作用和内心的开放,美才能变得有益身心,才不会那么受他人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