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观什么样?你前进的动力又是什么?《心理月刊》在新浪网女性频道进行了一次关于理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人们思维的成熟,没有过度理想化的追求,理想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那一年你正年轻,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那理想世界就像一道光芒,在你心里闪耀,怎能让这不停燃烧的心,就这样耗尽消失在平庸里!”每次听许巍的歌,深藏在内心的渴望和冲动就会喷涌而出,让人热血澎湃。
是的,“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无法停止我内心的狂热,对未来的执著。”向往美好的未来,这是许巍的,也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的理想。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过:“没有理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一如许巍10年的默默坚守,现实通常也是拦截理想的庞然大物。但现实也有着让人欣慰的地方。譬如,我们今天已经不再像约翰·列侬那样为理想主义谱写赞歌:“想象一个世界,没有地狱天国,人民沐天席地,只为现在而活。......人民安居,只为和平而活......没有私产剥削......”(《想象》)。曾经的人们,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会心头一紧。他们相信爱的力量,相信信仰,相信人类的进步。
正是这些看似乌托邦的信念,让爱护地球、和平主义、自由的爱情、人与人的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我们最世俗的生活中。在个人的现实里,树立志向、珍爱伴侣、勇于把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都需要我们培养出某种纯洁的愿望,并且对更加美好的未来有所憧憬吗?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拉库瓦(Michel Lacroix,见后文专访)决心重塑理想主义,最近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拥有理想是理智的吗?》的论文,同时,中国哲学家周国平(见后文专访)出版了《善良、丰富、高贵》一书,继续表达他对人生美好价值的渴望。正是这些哲学家的思考启发了我们这期卷宗,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对引领我们人生的理想进行一些思考,加深对它的了解。
看法一:理想很难界定
人们通常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知道自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有时它会和纯粹的幻想混淆起来:不用工作,成为最漂亮的人......而这些想法常常源自人类最隐蔽的欲望。此外,理想也可能和梦想相似,但梦想只不过是人们在想象空间里的遨游。
理想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采访的几位中国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谈论理想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他们更愿意把理想分成两个层次来讨论,比如世俗的、心灵的,社会的、个人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同时,他们也认为,现在人的理想都很务实。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理想本身有多重含义,有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区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宋振韶说。社会理想通常带有时代的特征,同社会的价值追求相吻合,比如今天为和谐社会作些贡献。但理想主要是个人的事情。
北京大学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人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区分世俗理想和心灵理想这两个部分。世俗理想就是我怎么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怎么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努力打造一个世俗的目标;而心灵理想,有点“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比如像阿里巴巴的马云那样要建立一个商务交易的理想王国,像地球村的廖晓义那样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环保,这都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意义”的追求。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拉库瓦则认为,人们谈到理想时,通常会借用一些价值观,比如“宽容”、“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受到人们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且价值观通常不会只有一项内容:以“团结友爱”或“不信仰宗教”为价值观的人,他们同样也会崇尚“博爱”或“平等”......同时,人们还会赞同别人也欣赏的其他许多价值。即便如此,价值观与我们选择的充满激情的理想并没有直接关系。
理想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并且容易和幻想、梦想混淆,既然难以界定,是否我们就无法捕捉它?不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理想是我们对更美好事物的渴望,它引领着我们人生的航向。它也许简单得就如同一首歌中唱的:“紧随星光,这就是我的追求......”。
看法二:理想塑造了我们
曾经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理想主义普遍遭到耻笑的时代。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宋振韶认为人类的理想主义不是一个具体的理想,而是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对社会抱有一种美好的向往,那你就有理想主义的味道。从我们与新浪网联手所做的调查也可以看出,有些人追求美好的爱情,其中有人可能已经为爱受过伤,但仍然希望拥有爱情,这就是理想主义了。
理想源自我们的欲望,它在揭示我们内心的同时,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不管我们的理想是哪一种,在追求它的道路上,在遭遇那些难度和挑战性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自身未知的很多方面。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用意志力和行动力塑造自己的过程。
马云有句经典的话:“在创业的道路上,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他高考两次失利,30岁前创业屡屡失败,但他说:“最痛苦的时候,要学会用你的左手温暖你的右手。”一个怀抱信念的人,永远是用行动去接近梦想的。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理想,让纯洁神圣的想法从天上落到地上。
在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爱美丽”用天真调皮的方式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关爱他人的杜聪(本期见证人物)放弃在香港的优越生活,到贫困地区帮助儿童......或者平凡如你我者,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塑料袋,每天出门都带一个大布包;为了家人的幸福,从早忙到晚而无怨无悔......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赋予它特别的意义。
看法三:理想必须遭遇现实
就像一些人追求绝对的“美丽”、“道德”和“真理”一样,田园诗般的理想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重负。当我们全副武装地跨上理想的骏马准备前进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理想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否则,就会陷入幼稚的思维方式,用单一的、理想化的观点要求世界上的人和事,比如你坚信所有人都是和气友善的,无法接受别人的粗暴态度,你这就是否认人类有生气或愤怒的需要。我们采访到的那些理想主义者(参见后文见证)了解并尊重现实,同时从中获益匪浅。有时他们甚至会说,现实促使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诗人康斯坦丁·卡瓦菲(Constantin Cavafy)写于1911年的诗歌《通往伊萨卡的路》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理想的作用。这首诗歌虽是对尤利西斯(《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而唱,却同样适合所有渴望美好的人们:“当你走上通往伊萨卡的路,理想伴随旅途......虽年迈才抵达,却收获了一路的珍宝......伊萨卡赋予你美丽旅途,没有它你永远不会出发,除此之外它别无所予。在你眼中它虽一无是处,却从未将你欺骗。拥有了如此多的财富,你才会明白伊萨卡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理想也许就是这样:它召唤我们去追求它,从而开始人生的旅途。重要的不是终点或目标,而是理想促使你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