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
【作者简介】景怀斌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近年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够。本文认为,虽然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共同性,传统中国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这表现为三种思路:信仰―养性的思路,养生―治身的思路,迷信―功利的思路。它们各自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文章分析了这三种思路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对当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
【摘 要 题】心理健康与咨询
【关 键 词】传统中国文化/心理健康/三种思路
【正 文】
1 前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影响的独特性方面。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对心理问题有普遍的、突出的耻感,这是因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标签(Stigma)作用[1.2];在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感觉上,由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使心理问题躯体化,结果出现诸如“神经衰弱”之类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3];在心理治疗的过程或效果上,中国文化对于心理咨询的方法、过程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4];心理调节方式上,中国人呈现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5.6]。二是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面,一些心理学家对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进行了整理,如医家的心理治疗[7],也有人试图从传统文化发现蕴涵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式和技术[8]。可以预计,随着心理治疗的精神或信仰(Spirit/spirituality)取向越来越为心理学界所接受,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会得到加强[9]。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即时(here and now)心理症状角度讨论问题的,而且集中于某一具体问题。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历史的、整体的研究同样是把握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做这一方面的尝试。
不过,心理学毕竟是现代科学,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就有方法论方面的问题需要讨论。
一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问题。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是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用现代的概念讨论传统的知识似乎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的确,古代中国没有心理学,但是,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10],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包括心理问题。所以,古代人也有心理苦恼,也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只不过不以心理健康或心理异常的概念来表述。因此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就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有关研究。这是本文的基础。
二是“心理健康”的界定。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多从心理异常的角度讨论心理健康。如DSM-IV心理异常定义为: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