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fixed" zzz="106663">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历史短暂,但100年中,它在西方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一门有广泛影响的热门大学科。然而,在我国,心理学不仅在国际上的发展处于“第三世界”,而且在国内与其他学科相比也处于小学科地位。在学科分类中,仍被划分在哲学、教育学或生物学学科领域。这不仅限制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地限制了其社会效能的发挥。

一、阻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阻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来自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就外因而言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为之所提供的条件,内因取决于其内在推动力,包括其性质和从业者的素质两方面。
1.外部动力缺乏
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仅停留在观点和思想的水平上,未能形成理论学说,且与政治、哲学、教育等学科观点长期混杂,缺乏个性,未能形成独立学科。
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宣扬的是对集体和权威的依赖与服从,人的尊严、需求、情感、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丧失了作为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使得以人为对象的心理学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加之封建政治制度的腐败,政策与文化的封闭与保守,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得科学包括心理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低,未能向心理学的发展提出迫切的应用需求,社会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的训练机会和受雇岗位极为有限,心理学专业队伍力量弱小,也限制了学科的发展。
2.心理学性质和发展水平的限制
心理学诞生于哲学与生物学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母体学科,因而从诞生起,就存在着学科性质之争,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长期以来纷争不休。虽然后来趋向于认为它是一门介于两者之间的两栖学科,但由于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学科之间研究的取向、理论基础和方法各有特色,对许多问题的揭示尚存在分歧,由于文化和人种的差异,使得研究对象本身样本多样而复杂,无论就其趋同性还是差异性来说,都缺乏一种泛文化的标准。有广泛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尚需要跨国家、民族、地区的多学者合作,并是一项历时长久的浩大工程。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学派林立和理论纷争的分裂状态,呈现出理论主干脆弱,学科分枝茂盛的危机。
3.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偏差
中国心理学起步晚,基础差,发展道路尤为曲折。心理学专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学校和研究单位。一方面,科学知识仅掌握在少数专家手中,应用范围狭小,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学仍未被社会各行各业所认可。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工作者能做什么,在绝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尚是一个陌生而朦胧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另一方面,心理学工作者作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其附庸。长期以来,在主流心理学的正统领域一直有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认为应用研究水平低,学术价值小。这使得一方面心理学的社会认同度低,人们不能自觉地寻求心理学的帮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心理学的问题,凡是人们生活的地方,都有心理学的活动空间。
1.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就社会意义而言,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其基础是人的心理建设。凡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