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位置-这里就是我的家

  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一个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地方。而那个被我们称为“家”的地方,它能满足这个需要吗?

  璐璐,29岁,经历了一段同居生活后开始独自生活。她觉得现在自己一个人住的那间公寓是第一个让她有“家”的感觉的地方。“比起爸爸的公寓和妈妈的公寓——他们离婚了,甚至是我和前男友一起住了好几年的那个屋子,这里更能让我觉得是个‘家’。”她解释说:“当我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就像是钻进了柔软的羽绒被。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如果说拥有住所并不一定代表拥有一个“家”,那么“家”是不是非得有个具体的地方呢?对27岁的林浩然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在家乡,就会感觉舒服。无论住在哪个区或哪栋房子里,只要在我周围浮动着家乡的气息就够了。”38岁的朱妍也深有同感,她已婚,有孩子,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不同省份生活过:“爸爸在哪儿,我的‘家’就在哪儿。只要在他身边,我就觉得安宁。”

  因此,不管是某个具体的房间,还是某个更广阔的空间,甚至是某个人,“家”都可以被定义成“能带给我们安全感的私人空间”。法国作家克莱特(Colette)年逾五旬在法国南部买下一栋房屋时,她写道:“我买的这栋房子还不属于我。家是需要时间去建立的。如果它最终能慢慢地与我契合,我会像一条捍卫自己草窝的狗一样把它变成我的地盘。”因此,家也是可以展现最真实自我的地方。

  “这是内心协调的结果。”精神分析学家弗朗索瓦·维古鲁(Francois Vigouroux)说:“如果儿时我们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就很容易找到‘家’。因为信任感和安全感从那时起就已在我们身上扎根。”所以荷兰作家艾蒂·西勒申(Etty Hillesum)的话是有道理的,她曾在某个夜里的星空下写道:“哪里都是家。这片天空下、这片土地上的任何地方皆是家,因为一切皆在我身。”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