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潜在机制研究的某些新进

fixed" zzz="106544">

自1967年Reber开创了内隐学习这一崭新研究领域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内隐记忆研究的刺激和推动下,内隐学习研究逐渐变得活跃起来[1]。 其中,Berry和Broadbent(1984)的动力系统研究Nissen和Bullemer(1987)的序列反应时任务研究Lewicki Czyzewska和Hoffman(1987)的相倚性反应任务研究相继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生长点,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的注意[2],内隐学习被看作是“将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领域之一[3]。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和说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交互作用,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内隐学习特点和机制的探索,有关内隐学习的知识表征及注意和工作记忆在内隐学习中的作用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尽管内隐学习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但其研究成果对教育和教学活动、人工智能等诸多实践领域和应用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6]。 下面,我们拟对内隐学习研究近些年来的某些新成果加以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注意和工作记忆在内隐学习中的作用

1.1 注意在内隐学习中的作用

Nissen和Bullemer首次把第二任务引入内隐学习研究。他们发现,在序列反应时任务中加入第二任务会削弱或消除对序列的内隐学习效应。据此,他们认为第二任务可能破坏序列学习(对序列的内隐学习)过程,足够的注意资源对序列学习是必要的[7]。Cohen等人把序列分为单一序列(重复序列每一刺激后仅跟随一个刺激)、模棱两可序列(重复序列每一刺激后可跟随两个刺激)、混合序列(由单一序列和模棱两可序列组成),对Nissen和Bullemer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可以学习单一序列和混合序列,却不能学习模棱两可序列。由此,他们认为在Nissen和Bullemer的序列学习中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机制:一种机制形成对序列刺激的联想,无需注意参与;另一种机制形成有关刺激结构的多重记忆表征,需要注意参与[8] 。

然而,由于实际研究中很难用实验任务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机制,所以Cleerema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