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实验小学 高翠萍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写字之重要性
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切实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是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欣赏书法艺术的初步能力,丰富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科学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
(二) 学生写字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五年中发现,几乎每一届学生中都会有厌烦写字的现象,此类人数占到班级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左右,他们都不愿意写字,害怕写字,每逢写字就易开小差。个别学生一旦被老师要求抄写多遍生字时,往往会发脾气,甚至会大哭。写字成了孩子们头疼的事。
2.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全程监督,一旦离开老师监管,在班级中总有30%—40%的学生不能按照书写要求认真规范地写字,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3.班级里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写字态度端正,汉字书写得正确美观,并有一定速度;一部分学生则书写马虎,常出现汉字结构不合理,笔画书写不到位,速度较慢。
4.班级中有少数学生写字态度虽然端正,但就是写不好字,对自身缺乏信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
二 “调控学习动机,提高写字教学效率”具体操作
人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行为系统。一般而言,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并与兴趣密切相关。
儿童的学习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注意激发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呢?为了证实这个假设,我在写字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实验操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激起写字兴趣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强度(T)=要(M)*期望(P)*诱因(I)。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通过运算我们知道,当成功的可能性P=50%时,个体的动机强度最大,也就是说成功概率是50%的任务是个体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要想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的同族字“姚、桃、挑、跳”的书写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学会书写“桃”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写这四个字,学生们小心翼翼的写了一遍,一般学生都写得不怎么好看。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在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一些新的偏旁‘女、扌、⻊’的书写,只有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