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
摘 要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内隐学习;不知不觉;教学应用
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就学会说母语;一对夫妻会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自觉地学会对方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因此越来越有“夫妻相”;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近来引起学术界广泛探讨的内隐学习,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的概念
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他在研究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结果发现,被试在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时,规则发现组反而不如记忆组的表现好。Reber据此认为记忆组对复杂材料进行了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获得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于外显加工。正是在Reber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内隐学习这种不知不觉、自动产生的学习正式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内隐记忆研究热潮,无意识认知的影响迅速辐射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内隐学习也在这个时候尾随着内隐记忆的热潮,于90年代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和传统外显学习的产物相比,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通常表现为缄默知识的形式。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Planyi于1958年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概念[2]。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P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和内隐学习的实证研究相比,缄默知识的探讨多集中于理论思辨阶段,在下面的篇幅中,我们将结合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阐明内隐学习的特征。
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1)
(一)语言类学习的不知不觉。
自然生活中,语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由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而且能够排列为有丰富意义的语言流。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创造的人工语法,也区别于人为安排的序列顺序。可以说,语言是内隐学习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母语的自然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都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