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fixed" zzz="106546">

  【作者简介】郭秀艳(1970-),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杨治良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通观自1967年内隐学习诞生以来三十余年的研究状况,结合人工语法范式研究者的典型实验,分别从四个侧面(从外部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分离到协同、从理论到应用)介绍了内隐学习研究的历程,并夹叙夹议地展开讨论,启示人们关注这一领域。
【关 键 词】人工语法范式/内隐学习/历程
【正 文】

  内隐学习的研究得益于人工语法范式。在人工语法范式的带动下,研究者们,大致经历了从外部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分离到协同、从理论到应用的研究历程。
  1 从外部到内部
内隐学习的最初研究一直停留在对这一默存学习现象的确认上,后来随着研究者实证结果的渐趋一致,便必然地转入到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了。
  1.1 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阶段
这是内隐学习研究的初创阶段,这时候,研究者受Reber(1967)的研究启发,准备接受内隐学习这一新发现的学习形式,但还没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证据,于是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多个侧面进行了验证。由于内隐学习是相对于外显学习而言的,其诞生也是源于与外显学习的差别,所以这一阶段进行的多是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比较,关注的焦点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异同。
Reber采用人工语法范式对内隐与外显学习的不同进行了实验性分离。研究中,他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刺激的内在结构,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刺激。在学习阶段,向两组被试呈现同样的字母串;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结果发现,接受外显指导语的被试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接受内隐指导语的被试。这就是说,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内隐加工优于外显加工,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1]。显然,这些差异证明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两个不同机制的学习。在Reber这个著名的实验中,还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大特点,即自动性、概括性和理解性。
其后,一些研究验证了Reber的结果。Brooks使用类似于Reber所采用的限定状态语法和对偶联想学习程序进行研究,发现告诉被试字母串受一定的规则限定时,降低了他们的成绩[2]。Reber、Kassin、Lewis和Cantor发现,当同时随机大量快速呈现字母串时,外显指导语会导致作业成绩的降低[2];张翔和杨治良以及Livingstone、Anderson和Harnad的研究,也支持Reber的结果[3,4]。
虽然,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内隐学习的存在,但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也在所难免地出现了,从而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
有一些研究发现外显和内隐的指导语对被试产生的影响无差别。Millward使用较长的字母串重复了Reber的研究(最长的达11个字母,而Reber的最长字母串为8个),没有发现外显和内隐指导语所造成的差异[2]。Cantor发现,当用数字串替代相应的字母串时,指导语的影响是不一致的[2]。Dulany等用合成语言进行研究,未发现两类指导语有显著差异[2]。Mathews、Buss、Stanley、Blanchard-Field、Cho和Druhan使用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