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体会禅静平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东方是一个既尊贵,又神秘的方位。无数带有形而上色彩的事件发生在东方:秦始皇封禅是在东方的泰山;老子亦自东方而来——这也是“紫气东来”典故的出处;而各种传说中的仙山也来自东方之海,而非南方。
日出东方,东方是阳光最先降临的所在,而阳光意味着正面的、积极的能量,在东方,我们会自然而然感到一种不断积蓄、提升的能量扑面而来。
在中国的版图上,东方一线,多属沿海。去东方旅行,意味着选择一种更沉静的旅行方式。不会有太冲突变幻的自然风景,不会有太激烈的气候变化,一望无际的海辽阔浩渺,海岸有时曲折,有时平缓,食物的风味也以鲜但平和为主,品尝原味是最主要的特色。一切仿佛都沿袭着儒家的“中庸之道”,但就是这种最直白简练的风景,也许反而让你可以摒除更多杂念,观照自我,静心专注,减少沮丧感,平息愤怒与紧张的情绪。
推荐目的地:山东荣城成山头
推荐理由:中国海岸的最东端,也是国内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
亲历者:黄颖(设计师)
到达所谓的极东之地不过是个偶然之举。因为出差去了山东,听当地人说起那边有个半岛是中国海岸最东的地方,就顺便去了下。其实风景的细节都已经记不清了,但因为有了这个“最东”的概念,站在海边临风远眺的时候,就多了那么几分微妙的感觉。北方的海不像南方,沙滩绵软、海色蔚蓝、柔情四溢,北方的海更刚硬,能量充沛而阳气十足。我们去的地方,临海是一片连绵山体,山壁陡峭,海上起风时波涛翻腾,平静时辽阔壮远。人在那样的环境里,会觉得自身特别渺小,连带忘记许多生活中琐碎不如意之事,真正的胸怀壮阔,整个人会觉得能量在一点点地回注、攀升。
南 汲取饱满的能量
南方气候炎热,植被茂盛,而且植物多半叶片阔大、色彩艳丽,给人一种能量充沛的感觉;出产的水果吸收了充足的阳光,滋味格外香甜浓郁。在南方,一切景物仿佛都被浓缩过,汁液丰富。置身其间,人的情绪也会变得饱满。一路往南,在阳光照耀下,感受热烈,嗅闻果香。
在能够方便抵达的旅行目的地中,最南面应该算是海南岛。一泻千里的阳光、大片细腻的沙滩、中国最美的海洋,这一切让人在赏心悦目之余,还可以休养身心。“阳光能够帮助大脑产生更多的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两样东西正是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根源”;而傍晚时赤足在沙滩上行走,感受阳光留下的温度,顺便刺激脚底的穴位,也是帮助能量在体内更好循环的一种方式。
不仅是在阳光中重获蓬勃的活力,海洋同样可以令我们的身体变得活跃起来。蜻蜓点水地跟海浪亲密接触,或者在海里游上几个回合,也可以尝试各种难得一玩的水上项目。如果这些都不能满足你深入汲取海洋能量的愿望,不妨沉入海里,试一试奇妙的深潜,充分体验海洋中深沉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力量。
推荐目的地:三亚
推荐理由:不仅有着中国最美的沙滩,还是国内最好的潜水地,深入海底,告别嘈杂。
亲历者:William(外企运营总监)
如果有勇气,在有海的地方,其实可以尝试更深入的玩法,比如潜水。第一次去深潜的时候,微微有些紧张,但慢慢下潜,深入海平面以下十几米,就渐渐放松。因为潜水服的保护,身体并没有感觉到太多压力,反而有一种被水流拥抱的感觉。在陆地上不停围绕耳侧的各种喧嚣全部消失,唯一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呼吸和水泡声。那种感觉很微妙。在海底的时间仿佛比陆地上的拉长了很多,我好像处在一个跟空间和时间脱轨的环境里,得以静静地呼吸,慢慢地观看,不受打扰地窥见自己的内心,重新感受身体。上岸的时候,我觉得身心都仿佛被重新清洗过,就好像跟海洋完成了一次神秘的能量交换。
西 辽阔中感受变幻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方总给人苍凉的感觉,黄沙与荒漠是没有去过西部的人对那片土地最直接的联想。但如果你沿着新疆走上一圈,印象就会大为改观。黄沙与荒漠是没错,但也有平缓的丘陵,秋天白桦树的叶子金黄成片,点缀着一整片山坡如天堂般绚丽;成片的胡杨林桀然屹立;挂在藤上的葡萄粒粒丰美。这里的食物口味也偏浓烈,略带腥膻的牛羊肉,撒上大把孜然、辣椒,满口留香。
而且,在西部行走,温差大,天气变化剧烈,譬如白天还穿着短袖短裤,晚上就得套上棉衣。刚从秋意漫漫的地方走过,就遇到白雪飘飘,仿似冬季的胜景。在这样的环境里,旅人可以放纵内心,自由想象。有人这样写道:“当我走在仿若油画般的白桦树林里,象征着成熟与收获的金色让我的身心有一种丰盈的感觉。我放开旅途之初的拘谨,开始在树林里奔跑,跳跃,感觉脚下的土地跟自己有了连接,仿佛跟大地融为一体。我觉得我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被天地接纳的一个存在。”
推荐目的地:新疆喀什
推荐理由:中国最西的城市,地貌丰富,有冰川、平原、山脉、河流,曾是东西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也是汉族文化和各西域文化碰撞之处。
亲历者:潇爽(媒体人)
去喀什,并不是冲着“最西”的名头,而是源于我很早以前对于传统文化中提到的“西域”的兴趣。
喀什在秦末汉初的时候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称“疏勒”。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冰川。那种铺天盖地的气势,让站在它面前的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那时我才20出头,对很多东西都看得很重,不太能放下。但那次见到冰川,让我有了许多感慨。人不过百年,而冰川几万年几万亿年都在那里。回到喧嚣的都市时,遇到烦躁的事情我就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冰川之前,那些尘世里的各种烦恼便都往后退去,成为我滋养心灵的一种方式。大概因为这个,我对西北西南一带的边境线有特别强烈的热情,当时没有察觉,但后来每次选择旅行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往西部跑。
北 振奋精神的寒冷冰雪
越往北,天气就越寒冷。如果是在冬天,温度可能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你得穿上足够保暖的衣服才能保护自己不被冻伤。但如果穿上足够的衣物,在冰天雪地里旅行,其实对身体反而是有益的,能够激发人体的能量,振奋精神。
这在生理上是有依据的——寒冷可以激发大脑、身体器官和神经、内分泌、呼吸等系统,使身体得到振奋和调整,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焕发生机,提高免疫功能、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另外,对女性来说,还有一点可能会比较受吸引,那就是寒冷还对减肥有利。
我们的身体内存在一种棕色脂肪,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人体组织,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这种棕色脂肪组织在婴儿时期最为活跃,成年之后,体内少量残存的有益脂肪只有受寒冷激发才能活跃起来,发挥减肥功效。
推荐目的地:黑龙江漠河
推荐理由:中国最北之地。通常游人去得更多的是漠河的北极村,但其实更北之地是北宏村,游人鲜至,非常安静。
亲历者:叨叨(自由职业)
2010年元旦,我跟朋友一起去了漠河的北宏村,这是我早就计划好的。中国的地图太大了,有生之年,我大概也不会有机会全走遍。去往地图“极点”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将旅行梦想浓缩的方式。
漠河是中国极北之地,我们去的时候温度最冷接近零下40摄氏度。我从小生长在南方,从来没有遇见过真正的冰天雪地,这个温度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寒冷也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振奋精神,往日在空调间营造的温暖里惫懒了的身心,一下子像被刷新了一样。而且,寒冷也把脑子里的杂念全部驱赶出去,在黑龙江畔,我第一次感觉到彻底的放空。
中 重新发现日常之美
其实旅行,也并不一定要往外走。哲学家帕斯卡尔在其所著的《沉思录》中提到:“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法国人塞维尔·德·梅伊斯特则试图将我们从被动状态中唤醒。他曾进行过一次环绕卧室的旅行:“他锁上门,换上睡衣裤,没有行李的累赘,径直走向沙发……他的旅行已经将他从惯常的无精打采中唤醒,他以旅人之眼注视沙发,并重新发现它的一些特质。他赞叹它高雅的支脚,回想起他依偎在靠垫上的愉快时光……他从沙发的角度重新打量自己的床,又一次从一名旅行者的角度出发,学会欣赏这件家具,他为自己在床上度过的香甜夜晚感到感激……。”由此,一种新的旅行模式诞生了——室内旅行。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对这种旅行模式进行了阐述:“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曼舞的山林。”
推荐目的地:自己家中,或者把范围稍微扩大一些,譬如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的街道。
推荐理由:重新发现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幽微之美。
亲历者: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
我试图绕着我的卧室旅行,但是它这么小,几乎连一张床也容纳不下……于是,我决定将这个旅行模式运用于居住的小区。我尝试颠倒习惯的过程,并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尝试分离我周围的环境和我以往为这些地方所设定的用途。我强迫自己遵循一种特殊的精神命令:环顾我的四周,仿佛我从前从未来过这里。慢慢地,我的旅行有了收获。我告诉自己,这里的每件东西都可能是有趣的,眼前的事物于是开始显现出潜在的价值。在原有的看法中,一长排的商店不过是一片没有特色的红色建筑,但细看之下,我对这种建筑风格产生了认同……